目錄
譚日新博士(臨床心理學家):這些情意結有時是有益及有建設性的,但是有時又成為我們的阻礙,令我們在做人處世時感到左右為難,甚至與人格格不入。作為信徒,有些教導會強調要「裡外一致」、「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等,這或許與我們的情意結帶出的做人處事原則相違背。事實上,不少人在社會上做人處事日子久了,便會發覺時常也不能簡單地把事情劃分為黑白,有太多灰色地帶,需要我們抽絲剝繭及有智慧地去分析和面對;特別在香港現今的社會,需要我們有兼容並濟的胸襟,才能和不同處境和立場的人士對話和合作。故此值得我們深思,內心的情意結對我們行事為人有著甚麼樣的影響。
說到本書,當中分為七個範圍去探討不同的情意結,涵蓋了古今中外、家庭倫理及人生百態等範疇。我相信一定有一篇能夠令你共鳴,希望你能學懂「用理性輔助感性做人處事,榮神益人!」這是麥醫生在序言中提及的寫作目的。
翁傳鏗牧師(基督教文藝出版社社長):表面看來,「情意結」不容易被察覺。因為它藏在心靈深處,屬於潛意識的心理狀況,但蘊含無比力量。如果遇到刺激的生活情況,便會爆發本能衝動,從而產生相應行為,往往破壞人際關係。這種有諸內而形諸外的表現,有時甚至一發不可收拾。
綜觀麥醫生大作,除了全面描述各種「情意結」的成因和特徵,更附有解結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掌握自己的困局之外,更可以運用這些有效的建議,透過不斷反思,意識到問題所在,從而轉化思想,避免產生影響他人,以及自我懊悔的特殊行為。當然,如果有人對「情意結」嚴重偏執,那麼就要尋求專家(如輔導員、臨床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的幫助。一般而言,書中提供的解結方法,必定於讀者有所裨益。
余德淳博士(情緒智商訓練顧問):喜見麥基恩醫生這本新作《心理情意結》,我想起很多在職人士和家長曾與我談及他們內疚的往事。他們都覺得自己做錯的事,全是不值得原諒的。
在深入會談中,他們醒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記仇」,自覺很「小氣」。經過一再細心分析之後,發現他們不能原諒的事情也與自己曾經犯錯的事件類別極之有關。
繁忙都市生活使我們沒有空間自我察覺,因此我們有很多盲點是一生都沒有處理的。在很多年後,那些遺憾感覺使我們總是在回憶往事的時候感到很痛苦。
我很期待麥醫生這本書能夠進入每一個家庭,成為兩代溝通的好話題。
我們很需要對別人予以原諒,也需要原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