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莫慧英、莫導英、莫敏英
序/鄭黃健芳師母
序/黎麥美華師母
序/作者
1 夏娃:世上最大的危險(創3:1~24)
2 撒萊:主領何處,我必跟隨(創12:1~20)
3 夏甲:看顧人的神(創16:1~16)
4 利百加:家和萬事興(創27:1~46)
5 拉結和利亞:愛的付出(創29:1~35)
6 收生婆和摩西家人:完全的愛勝過恐懼(出1:1~2:10)
7 喇合:不歸路(書2:1~20)
8 底波拉:女中豪傑(士4:1~24)
9 路得:我心靈得安靈(得1:1~18)
10 哈拿:痛哭一場(撒上1:1~20)
11 亞比該:得不償失(撒上25:1~44)
12 拔示巴:罪——誘惑的網羅(撒下11:1~17)
13 撒勒法的寡婦:信心的飢餓(王上17:7~24)
14 書念婦人:晴天霹靂(王下4:8~37)
15 以斯帖:時機來找我(斯4:1~17)
16 才德的婦人:願她享受操作所得的(箴31:10~41)
17 馬利亞:蒙恩之路(路1:26~38)
18 亞拿:至死忠心(路2:21~38)
19 撒瑪利亞的婦人:主,請倒滿我的杯!(約4:1~42)
20 拿因的寡婦:長途的拿因(路7:11~17)
21 拿著玉瓶的女人:哀慟的人有福了(路7:36~50)
22 患了十二年血漏的女人:心動不如行動!(可5:21~34)
23 迦南婦人:碎渣兒已夠(太15:21~28)
24 行淫時被拿的婦人:我也不定你的罪(約8:1~11)
25 馬大和馬利亞:忙而不亂的事奉(路10:38~42)
26 病了十八年的女人:全地的主,愛所有人(路13:10~17)
27 煩擾的寡婦:我心的呼籲(路18:1~8)
28 窮寡婦:寡婦的小棧(路21:1~4)
29 抹大拉的馬利亞:她們中最美的(約20:11~18)
30 多加:清潔的虔誠(徒9:36~42)
31 呂底亞:歐洲的第一個信徒(徒16:9~15)
32 百基拉:兩人總比一人好(徒18:1~4、11、18~26)
在時勢邪惡的1930年代初,巴特提醒德語神學界:教義學是專屬於基督教會的任務,且以神的道為其內容與判準;教會宣講須本於聖經,最終指向啟示的本身──耶穌基督。八十多年後的今天,願漢語神學界和華人教會藉此中譯本蒙福,也受提醒要立穩在神的道上,為耶穌基督作見證。
吳國安博士
新加坡神學院華文神學系神學副教授
巴特是二十世紀素負盛名的神學家,十二冊《教會教義學》無疑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其中他表揚上帝的超越性,強調基督為中心的救贖,建立神人之間的聖約,從而鞏固了啟示神學的獨特地位。這系列作品是探討當代神學必讀的書。王建熙博士對巴特神學作過深入研究,本書是他首卷的譯著,將會幫助華人神學界人士對巴特的思想有清晰的了解,實在難能可貴。
林榮洪博士
多倫多天道神學院研究教授
卷帙浩繁的《教會教義學》往往會給讀者留下壓抑的印象,似乎這裡一切都是神性當頭,人性已碾為齏粉。如果……以更公正的方式──也就是真去讀──對待《教會教義學》,你會發現「自由」這個概念在巴特心目中所佔據的核心地位。啟示不是壓抑人性的神性獨斷,而是發生在上帝與人之間具體而真實的盟約歷史,上帝的自由與人的自由在其間不斷互動。人之自由的真意並非近代以來「絕對的人」對自身能力與價值的無限膜拜,而是人從對自身的絕對化中得解放;與之相應,上帝的自由不是祂自在其身、隱蔽難測的意旨,而是為了人而出離自身,與人立約的自由。……讓人成為人的上帝,讓上帝成為上帝的人,這兩者之間「奧祕非凡的中心」就是新教神學試圖去理解的自由,對於這個自由,《教會教義學》給出了二十世紀最為深刻的註解。
洪亮博士
中國神學研究院助理教授
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教會教義學》是所有願意深入思辨信仰的基督徒(或者願意深入理解基督教思想的非基督徒)不可錯過的巨著。筆者可篤定地說,一找到進入文本世界的鑰匙,開始在閱讀的過程中與巴特摔跤、受他的挑戰與啟發,必定會為讀者帶來豐盛的收穫。
曾劭愷博士
浙江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研究所百人計劃研究員
《敎會敎義學》是基督教會二千年來最重要的神學作品之一。這套神學巨著不僅記錄了巴特的神學思想,作為一套長達萬頁、數百萬字的作品,它更蘊藏非常豐富的聖經詮釋、教會歷史、神學教義的反思。因此,《敎會敎義學》超過了它所身處的時代,成為經典中的經典。《敎會敎義學》乃是對上帝的敬拜。誰讀完這一套書,誰就穩固地站穩在豐厚的信仰根基之上。筆者非常感恩,有幸目睹《敎會敎義學》中文翻譯的面世。
陳韋安博士
香港建道神學院神學系助理教授
華人神學研究者的共同願望之一就是將巴特的《教會教義學》翻譯成中文,讓中文讀者也有機會欣賞《教會教義學》之美。如今,天道書樓終於在華人基督徒引頸期盼數十年後出版了由王建熙博士精心翻譯之《教會教義學》中譯本第一冊,為巴特神學在華人教會界的發展再跨出美好與穩健的一步。這無疑是紀念巴特逝世五十週年的最佳方式。
歐力仁博士
台灣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
人文與教育學院副院長
從踏入神學院的第一天起,我就被教導成為巴特的追隨者,矢志不渝。對我來說,讀神學並非浪漫地游走於不同的學派的過程,而是一生的投入和專注,是擇善固執地忠於所信的,竭力以思想和行動來回應,是學習「神學地」真實做人。簡言之,讀神學就是生命的認信。這是巴特教曉我的。
巴特的《教會教義學》創建了神學著述的文體,為迷失了的現代神學尋回正路,叫讀者不得不與自我啟示的上帝相碰,牽動情感,激蕩心志,以致降服,成為聖道的傾聽者。欣見《教會教義學》中譯本第一冊面世,首要受惠的華人教會,確實需要藉著信被引至永活上帝的台前,真誠地自我檢視和批判,方可領受那在基督裡為人盡獻,出人意外的恩典。
蔣文忠博士
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總幹事
巴特的劃時代巨著《教會教義學》奠定了回歸三一上帝來做神學的基礎與方向,並由此深入探討上帝的教義以及其他教義。這就有別從人類歷史、宗教、經驗或其他學科出發的神學硏究,而只以之為對話的夥伴。換句話說,上述種種都不能成為認識上帝的基礎,上帝自身才是我們認識祂的唯一途徑。《教會教義學》卷一第一部《神道論》開宗明義,率先確定及闡明上帝的話語乃是教會教義學的唯一判準,此外別無準繩。
鄧紹光博士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