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Your Cart

福音生命禮讚——信仰領航者巴刻

福音生命禮讚——信仰領航者巴刻
New
福音生命禮讚——信仰領航者巴刻

產品規格

Books
英文名稱 J. I. Packer: An Evangelical Life
作者 賴肯(Leland Ryken)
譯者 格恩、戴暉
語言 繁體中文
出版商 天道書樓
第一版 2024-05
最新一版 2024-05(第1次印刷)
頁數 xxiv +424
書籍系列 跟大師學習
條碼 9789888741205
國際標準圖書編號 (ISBN) 978-988-8741-20-5
備註 *以上定價僅供參考,確實售價以書室及批發報價為準。
  • Stock: 有存貨
  • Model: TD4609
產品瀏覽次數: 1911
HK$210.00

「賴肯是研究清教徒的資深學者,由他來執筆撰寫當代最具影響力清教徒的生平傳記,至為理想。」


諾爾(Mark A. Noll)

聖母大學(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麥克安納尼(Francis A. McAnaney)教席歷史學教授




「這本書扣人心弦,具深刻洞見,準確地描繪了我認識了35年之久的巴刻的形象。展卷閱讀,欣悅不已,而且深受巴刻非凡的生命激勵!」


古德恩(Wayne Grudem)

鳳凰城神學院(Phoenix Seminary)神學及聖經研究教授


曾序:「後世的清教徒」

中譯著作一覽

照片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生平記事

早年和大學時期(1926-1948年)

第1章:童年和青少年時期(1926-1944年)

第2章:大學時期(1944-1948年)


神學教育與牧職(1948-1954年)

第3章:大學畢業後的一年(1948-1949年)

第4章:牛津大學研究生(1949-1952年)

第5章:牧職(1952-1954年)

第6章:求愛與婚姻(1952-1954年)


英國職業生涯(1955-1979年)

第7章:布里斯托:丁道爾學院(1955-1961年)

第8章:牛津:拉蒂默中心(1970-1961年)

第9章:回歸學術生活(1972-1970年)

第10章:布里斯托:三一學院(1972-1979年)


北美職業生涯(1979-2020年)

第11章:從英國到加拿大(1979-1978年)

第12章:維真學院(1979-2020年)

第13章:《今日基督教》(1958-2020年)


第二部分:性情描寫

第14章:為巴刻畫肖像

第15章:鮮為人知的巴刻

第16章:從寫作風格和修辭看巴刻


第三部分:人生主題

第17章:聖經

第18章:清教徒

第19章:寫作

第20章:安立甘主義

第21章:神學

第22章:傳道與牧職召命

第23章:爭議


後記:巴刻反思人生

資料來源

索引

曾序:「後世的清教徒」


有幸為本書中文版撰序,內心激動不已。作者賴肯教授在書中刻畫「巴刻的肖像」時,形容先師巴刻為「後世的清教徒」(頁xiv、172)。清教徒的信仰,正是先師留給我最寶貴的傳承,也是我思考聖經真理時最重要的參照。

  賴肯教授所著《入世的清教徒》(Worldly Saints)一書,是我過去十年在各地講授清教徒神學時必定指定的課本。這部作品由先師撰序,二人也在初版過程中首次見面。作者在本書前言中謙稱自己當年「厚著臉皮」寫信給巴刻時仍是「初出茅廬的作者」,實則他其時已然是成名的英國文學專家,研究彌爾頓(John Milton)《失樂園》(Paradise Lost)的成果備受肯定。清教徒信仰既成就了作者與先師結識的因緣,同時也是二者基督徒職涯服侍的底色。

  本書每一頁都散發著清教徒的精神,而中譯書名則充分體現了這特點。禮讚一詞一語中的。先師生前常提醒學生:「神學的目的乃是禮讚(The purpose of theology is doxology)。」許多當代清教徒研究專家過於側重改革宗正統(Reformed orthodoxy)的「經院主義」(scholasticism),卻經常忽略先師與賴肯教授一再強調的:清教徒使用嚴謹的經院方法,目的卻是全人(uomo universale)對上帝的禮讚,而這禮讚的維度,主要是透過基督教人文主義(Christian humanism)的文學手法呈現的。

  先師在上課時,時不時會糾正我們對「人文主義」一詞的誤解。先師在課堂上最常提及的,就是清教徒人文主義沿襲自文藝復興的「全人」理念(上帝造了整全的人,而非僅造了我們的理智;祂乃是要我們用祂所賜的一切來認識祂,並以禮讚回應祂的自我啟示),以及「溯源」(ad fontes)精神(回歸聖經文本、回歸神學著述文本、透過感官經驗及本性之光回歸上帝透過造物及護理所成就的啟示)。在現當代語境下,「人文主義」(humanism)一詞經常無異於「人本主義」,所指的是一種排斥基督教的世俗主義形態。這種形態的人文主義雖早已見於佩脫拉克(Francesco Petrarca)等十四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先驅,但十六世紀宗教改革與人文主義一直保持緊密關係,而十七世紀清教徒雖不再像許多十六世紀改教家那樣自稱為人文主義者,卻全面提倡人文主義的全人教育,並廣泛使用人文主義的治學及寫作方法(正如他們駁斥「經院主義者」,卻普遍使用經院方法)。先師在《基督教:真正的人文主義》(Christianity: The True Humanism)中,將這兩大路線分為「世俗人文主義」(secular humanism)及「神聖人文主義」(sacred humanism),指出世俗人文主義關於人的理想其實乃是竊取自基督教,卻離棄了基督教對上帝的信仰,而唯有基督教世界觀能夠實現人文主義的理想:基督教才是「真正的人文主義」。賴肯教授在本書一些地方批評「人文主義」一詞時,指的乃是前者。然而,他也在《入世的清教徒》第九章充分說明了清教徒全人教育理念的基督教人文主義基礎。

  福音生命則體現出先師所謂「清教徒身分(Puritan identity)」的重要維度。2006年春季,我在維真學院(Regent College)求學時,有幸參與先師「清教徒神學」(THEO 751: Puritan Theology)研討班。在課堂上,先師列舉了「清教徒身分」的五大維度:高舉聖經(biblicist)、追求敬虔(pietist)、委身教會(churchly)、兩世之間(two-worldly)、戲劇人生(dramatic)。

  「生命」一詞在華人教會語境下所表達的概念,與清教徒所謂的「屬靈經驗」(spiritual experience)大略相同。先師提出「追求敬虔」或「敬虔主義」一說時,強調的乃是一種基於聖經字義,並且看得見、摸得著的屬靈經驗,而非神祕主義形態的敬虔主義;而「福音」一詞與先師所謂「高舉聖經」乃一體之兩面。「福音」與「生命」之聯繫,簡明扼要地闡述於先師為《入世的清教徒》所撰寫的序言當中的一段話。論及清教徒「屬靈經驗的特質(the quality of their spiritual experience)」時,先師寫道:


在清教徒與上帝的相交中,聖經乃是至高的,正如基督乃是核心的。關乎上帝與人之間的關係,上帝賜下聖經的話語作為教導與指引,清教徒尋求按照聖經生活,而在這點上,他們也力求遵循一套方法。他們認為人是被賦予思想、情感、意志的受造物,並認識到上帝乃是透過人的頭腦(思維)進入人的內心(意志),整全的聖經真理與他們切身相關,因而他們藉著聖經話語操練反思式、有系統(discursive and systematic)的靈修默想…。也就是說,清教徒知道聖經乃是聖潔的不二法則,對此他們終生不敢或忘。(註1)


領航者一詞則標明了清教徒信仰「兩世之間」的特質。一方面,清教徒是入世的;另一方面,他們卻不屬世,而是在今世以客旅、寄居者的身份行走天路。先師最推崇的清教徒神學家是約翰.歐文(John Owen),但似乎最觸動他的清教徒作品,卻是本仁約翰(John Bunyan)的《天路歷程》。清教徒活在世上,帶有強烈的方向感。我在維真學院求學時,先師乃至許多教授都非常喜歡引用當代神學家葛尼斯(Os Guinness)對清教徒的著名形容:「他們的生活方式猶如吞食了導航陀螺儀(gyroscopes)。」

除了書名所呈現的「高舉聖經」、「追求敬虔」、「兩世之間」等清教徒信仰三大維度,本書內容也充分顯示了先師委身於教會的熱忱。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基督的新婦;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沒有任何聲稱自己相信聖經、追求聖潔、因而生命以基督為中心的人,可以不愛基督之所愛。在賴肯教授筆下,字裡行間處處透出先師對教會的熱愛及委身。

本書發揮得最淋漓盡致的清教徒信仰維度,或許是先師所謂的戲劇人生。先師在課堂上解釋道,戲劇的特質就是矛盾間的張力,而清教徒的信仰在每個層面上都充滿了張力。每個基督徒在個人屬靈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經歷老我與新造之人間的張力;在社會生活上,都會經歷「入世」與「不屬世」的張力;在成聖過程中,都會經歷「已然」與「未然」的張力。

這些張力,有時也會出現在清教徒的神學辯論乃至矛盾、甚至謬誤當中。先師從不諱言,清教徒試圖將英國乃至美利堅殖民地變成「山上之城」的努力,不但是政治上的敗筆,且是神學上的錯謬,是「入世」與「不屬世」之間失去張力的結果。先師也經常提醒學生,要仔細審視他的榜樣及教導,不要盲目跟從他。

  本書寶貴之處正在於此:這不是一部聖傳(hagiography),而是記述一位蒙恩罪人充滿戲劇張力之一生的傳記。賴肯教授在「閱讀指引」中指出主導本書思路文脈的幾大主題,而第一個主題就是矛盾:「人類是矛盾而神祕的動物。能夠識別矛盾,就有助認識傳記的主人翁,雖然明顯的矛盾仍然神祕。巴刻的一生充滿非常多的矛盾」(頁xv)。

基督徒所領受的世界觀是前後一致的,因為聖經真理作為上帝的話語必須是前後一致的;然而基督徒的一生必然充滿矛盾。在某種意義上,這種矛盾是基督徒特有的。拉班的一生在某種意義上非常前後一致:他愚蠢而奸詐的性格一以貫之,未曾改變。雅各的一生則充滿了矛盾:他聰明絕頂,總是在算計別人,卻因深愛拉結而甘心被人算計,但更重要的是,他的生命不斷在矛盾中更新變化。直至最後,「憑著信心,雅各臨死的時候,給約瑟的每一個兒子祝福,又倚著杖頭敬拜上帝」(來11:21),稱雅威為「我祖伯拉罕和以撒行在他面前的上帝,就是一生牧養我直到今日的上帝」(創48:15)。希伯來書第十一章記載了雅各等一眾多如雲彩般的見證人,他們用基督徒特有的矛盾生平提醒我們「專一注視耶穌,就是信心的先驅和完成者」(來12:2)。同理,「你們要記得那些領導你們、曾經把上帝的道傳給你們的人,要觀察他們行事為人的成果,要效法他們的信心」(來13:7),不是因為他們在天路上已然活出了不動搖、不改變的聖潔,而是因為在充滿矛盾的一生中,用他們的信心見證:「耶穌基督昨天、今天、直到永遠都是一樣的」(來13:8)。在這意義上,本傳記的主人翁並非先師巴刻,而是他在充滿矛盾的一生所追隨的耶穌基督:這是一本以基督為中心的傳記。


註1:James Packer, “Foreword: Why We Need the Puritans,” in Leland Ryken, Worldly Saints: The Puritans As They Were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86), xii.


曾劭愷

浙江大學哲學學院長聘副教授、正高級職稱研究員

2024年3月22日寫於上海





[內容簡介]

在福音派面對重重挑戰,福音信仰遭受輕視的年代,巴刻憑著嚴謹的治學精神、清晰的思路,為教會指明前進的方向。他立場鮮明,卻不失優雅的風度,秉持聖經的權威,從容不迫地闡釋信仰要義。「信仰領航者」的稱呼,巴刻當之無愧。在六十年多的服侍生涯裡,他在福音派中間一直發揮持久而深遠的影響。巴刻的生命就是一闕福音的禮讚。

本書是迄今為止內容最全面的中譯本巴刻傳記。著名學者賴肯教授以流暢生動的文筆敘述巴刻的精彩人生,不但寫下巴刻的生平大事,也展現巴刻鮮為人知的一面,而且綜合整理了巴刻堅持一生的主題,包括高舉聖經、秉持清教徒傳統、透過寫作服侍廣大信徒等。直到今天,巴刻仍藉著他留下的大量經典著作說話,鼓勵基督徒為信仰委身


 

[作者簡介]

賴肯(Leland Ryken):俄勒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哲學博士,在惠頓學院(Wheaton College)任職英語教授將近五十年,撰著和編輯的著作超過五十本。

賴肯教授是研究清教徒思想的權威作家,所著《入世的清教徒》(Worldly Saints)是介紹清教徒信仰與生活觀的經典著作。他是福音派神學協會(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ociety)年度會議的常任講員,並擔任《英文標準版》(English Standard Version)聖經的文學專家。

 

發表點評

請先 登錄 註冊 再發表點評